艺术史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空间拓展

【学术辩论】 编者注 在前面的讨论中,两位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艺术史研究的跨学科趋势。本期,两位学者将继续讨论…

标题:艺术史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空间拓展

【学术辩论】

编者注

在前面的讨论中,两位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艺术史研究的跨学科趋势。本期,两位学者将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尚嵘认为,艺术史研究者不应满足于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应在跨学科的同时保持对艺术作品本体论的洞察;杨建如认为,面对日益丰富的图像生产方式,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已不再能够解释相关问题,这迫使艺术史研究开始调整方法和路径。至此,第《学术争鸣》栏目中关于“艺术史研究是更注重本体还是更注重多样性”的话题已经有3次讨论。六篇文章观点各异,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争论。这个话题已经结束了,但思考和探索仍在继续。

同时,自2023年7月推出《学术争鸣》栏目以来,编辑部收到了理论研究人员、画家、美术院校师生等的反馈,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精选出版一些反馈意见,希望争论的话题和争论的精神不断发酵,推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

作者:杨建如(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

传统的、狭隘的艺术史研究更关注艺术品本身的历史。比如中国古代的《画史》就是一部对具体绘画本身进行回顾和欣赏的作品。然而进入21世纪,更多具有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背景的学者进入艺术史研究领域,通过跨学科的互动推动艺术史研究的发展。艺术史研究的现实是,它正在从单一学科的“内部研究”转向多学科跨界的“外部研究”。在此背景下,艺术史的研究对象早已超出了原有的范围,更多的学者意识到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隐藏在学科边界的缝隙中。跨学科性意味着艺术史研究正在走向“大艺术史”的开放性,这是原有学科研究所不具备的。

对于艺术史研究的这一新趋势,学者们存在一些争论:我们应该坚持艺术本体论的研究,还是应该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场争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学科焦虑:当艺术史研究开始进行跨学科探索时,是否削弱了艺术史作为学科的独立性?

笔者认为艺术史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空间拓展。因为艺术史的学科交叉性就是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动态联系中开展问题研究,从而拓展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观念的阐释空间,重新激活艺术史研究的知识生产。艺术史的跨学科研究不是简单的合并关系,而是重组关系。

艺术史研究不仅注重视觉,还与政治史、商业史、经济史、科技史、物质文化史等共享研究关注点、方法和文献。同时,其他文史学科的学者也注意到艺术史的功能。无论是艺术史跨入其他学科,还是其他学科吸收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以跨学科的视角来理解其他门类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20世纪,面对日益丰富的图像生产方式,传统艺术史研究已经无法解释相关问题,这迫使艺术史研究开始调整研究方法和路径。例如,20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兴起,对流行文化的分析和批评涉及电视、电影、广播、报纸、广告、漫画、流行歌曲,甚至休闲方式。对大众传媒的关注成为艺术史研究的新热点,从而突破了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的传统研究范围。艺术史研究领域不再仅仅关注艺术家创作的文化作品。日常生活、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等都进入了艺术史研究的范围。受文学理论、艺术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启发,艺术史研究扩展到更广泛的视觉文化研究,从关注艺术家及其作品转向消费问题、性别问题和媒体进程等新问题。如今,艺术史研究已分化为艺术教育、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等新兴学科,进而产生拍卖、策展、文物、博物馆等新的专业方向。这些变化是跨学科思维的结果。这也表明研究者的立场和观点正在发生变化。

明确的问题导向将汇聚不同学科的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从不同方面促进跨学科研究。比如,新中国的美术作品内容不再像传统作品那样仅仅表达艺术家的某些个人情感,而更多地反映新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研究这些作品,需要研究同时期创作的歌剧、小说、音乐、电影等,这样才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新中国的艺术史是在艺术与政治、社会、经济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从艺术本体之外分析相关问题,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发展。因此,艺术史虽然依赖于学科内部的研究,但也需要依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学科内的问题。不同学科可以实现有效的跨界合作。

从国内艺术院校的研究生招生情况来看,本科阶段经常有设计、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甚至农业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艺术史。实践证明,跨学科交流有助于打破人们固定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跨媒体艺术、实验艺术、科技艺术等新专业不断涌现,无不从“跨界”的角度推动传统文科的转型。

诚然,从研究方法来看,符号学、图像学、文体学等经典方法在艺术史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适用性。同时,一些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如统计分析方法、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等,也被率先应用于设计艺术史的研究中。逻辑分析、系统研究、坚持求证的科学方法,也可以纠正以往艺术史研究中的主观假设等问题,为学术结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在方法论层面推动艺术史研究的新突破。当然,如何将实证主义方法提升为普遍的、经典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还需要研究者的长期努力和自觉探索。

当然,跨学科并不是一个时髦的流行词,也不是当代艺术史研究新发展的灵丹妙药。在艺术史的跨学科研究中,要保证研究者是在进行艺术研究,而不是以跨学科的名义从事其他学科的研究。真正的学科发展不会害怕学科交叉吞噬学科的独立性,因为学科交叉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点来强化原有学科。在此过程中,艺术史研究需要拓展学科交叉空间,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而更新理论体系,不断重塑艺术史面貌。

张旋,唐代人,以工笔仕女画闻名。在他众多的画作中,以《捣练图》最为著名。但原著并未流传后世。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图》为宋徽宗赵佶抄本。本作,虽然原作的环境略有删减,但整体内容还是比较完整的。作品表现了十二位女士专注训练的场景。内容虽简单,但构图、画风、设色等极为细致,服饰细节生动自然。《捣练图》再现了当时生动的劳动场景。后世学者研究其构图形式、绘画内容和意境,探讨该画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其对现代各领域研究的意义。例如,有研究者分析了《捣练图》中服装元素对画面构图的影响,启发当代人物画创作者运用服装元素,处理好内在关系,从而实现人物创作、画面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创新。也有学者以画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从绘画的形式语言和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分析;有学者从画中的锤打、缝制(织补)、烫帛的过程来分析唐宋。这一时期纺织技术的发展。上图为北宋赵佶《张悬》临摹本,编号《捣练图》。

南宋画家牟毅所画的《捣衣图》,也描绘了整洁丫鬟干活的场景。其白描、淡墨技法与《捣练图》的工笔设色风格不同,但二者属于相似题材,可供后世学者研究此类作品作为参考。主题提供美学和历史价值。

《捣衣图》(部分)

相关文章:艺术史研究必须回归本质《学术争鸣》反馈精选

(项目组:光明日报记者张玉梅、于媛媛、徐欣怡)

《光明日报》(2024年1月5日版本0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广告位
返回顶部